今天(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正式发布,旨在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文件要求,实施学生强健体质计划,积极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小学和初中每天一节体育课 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

要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课时方面有所增加,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在体育课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切实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 普及推广冰雪运动

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活动,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应将冰雪内容列入体育课开展教学,支持建设市级冰雪项目高水平学生社团。

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文件还要求学校进行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要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肌肉力量、骨骼强健和心肺功能的发展。推广体质强健计划,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跑步活动,针对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建议:小学1—2年级每次200~500米,3—4年级600~800米,5—6年级800~1000米,初中1500米以上,高中2000米以上。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学生班级联赛来了!小学每学期不少于5场 其中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班级赛

此外,文件还首次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要求每学期组织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其中,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班级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三大球”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

学校或集团校每年春季、秋季应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优化市级小学生运动会的办赛形式,将全市集中举办调整为同一时段由各学校分散举办。

科学精准!人工智能赋能 学生线上“健康师”即将上线

此外,要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分析与比对功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学校要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各区要针对本区体质健康统测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学校,精准实施帮扶计划,因地制宜制定改进和提升方案。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实行弱项强健行动。

强化提升学生上肢力量,小学、初中要在2025年底前配齐单杠等体育设施。北京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年级锻炼标准。

小学四五六年级测试单杠直臂悬垂,男生分别要达到30秒、40秒和50秒,女生分别要达到20秒、30秒和40秒,此外男生还需加测斜身引体,四到六年级要分别达到20次、30次和40次。

从小学六年级、初中直到高中阶段,男生引体向上分别要达到2次、5次、7次、9次、12次、14次和16次。女生斜身引体要达到10次、16次和24次,该项目女生九年级之后不作要求。

选优配齐体育教师 可聘用“银龄”教师和编外兼职体育教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选优配齐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的学校可聘用“银龄”教师和编外兼职体育教师(包括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深化“区聘校用”改革,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加强区域内、集团内体育教师统筹使用和精准流动。

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到2027年底,各区要对体育教师轮训一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后服务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

成立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条件的区和学校要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支持小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经过培训后,参与低年级学生体育教学和活动。

体教融合怎么深入?体校与普通学校结对 每年不少于10场“冠军进校园”活动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挥体育部门在体育科研、竞赛组织、场馆使用、运动员和教练员选派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探索建立体校与中小学结对发展的创新模式,原则上市级体校与不少于2所学校结对,区体校与不少于5所学校结对,体校副校长兼任结对学校副校长。区体育部门要根据学校需求,安排体校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等,每周指导学生开展至少1次专项训练,并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辅导,每年举办至少一期“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训班。各区每年组织不少于10场“冠军进校园”活动。

鼓励学校周边有条件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对学校免费开放,服务学校开展运动会、体育考试等活动,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支持学校与社区、公园、高校等社会体育场馆签订协议建立共享机制。

怎么落实?以上要求全部纳入中小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督导检查。进一步突出学生实际获得,将体质提升、技能增强、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督导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将本措施中各项要求,纳入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和中小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推进缓慢、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和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学校,要建立检查结果反馈机制。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