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家这一2023一肖一码100%准确年)高铁从我家门口“飞”过
中新网济南1月3日电 题:高铁从我家门口“飞”过
记者 赵晓
年尾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乘高铁从山东济南回老家烟台蓬莱看望父母。400多公里的距离,全程仅用2个小时,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蓬莱抱着海,依着山,散落着岛,是一座旅游名城。我的家在城东南一个小村庄,全村不过百余户人家,常年迎着海风。
一直以来,“仙境”蓬莱交通网络繁密,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其中,并建有港口码头、国际机场,但唯独缺少与省内主要城市连接的高铁。许多在外求学、工作的人要乘一个半小时的汽车到烟台周转,才能通达其他城市。数十万蓬莱人热盼圆“高铁梦”。
千呼万唤中,潍烟高铁于2024年10月21日通车运营。自此,蓬莱、龙口、招远、莱州四座县级市告别不通高铁的历史,与潍坊、济南等铁路枢纽实现直连。
这条全长237公里、环渤海湾线路,恰巧经过我的家门口。我躺在家里的炕头上,都能看到列车“飞”一般闪过。
第一次乘高铁回老家,我早晨7点在济南东站坐上列车,一个半小时抵达蓬莱站,再乘出租20分钟,9点站在家门前,全程2个小时。
这趟高铁通车前,从济南到蓬莱,坐公共汽车六七个小时,自驾或乘火车四五个小时。如果从烟台站中转,济南至烟台坐动车约3个小时,再从烟台至蓬莱乘汽车一个半小时。
对比之下,我与家的距离缩短了一半以上,无需等盼长假,周末说回就回。对一个乡愁情结重的人而言,是莫大的安慰。
也是借这条线路的便利,父母去年11月到济南小住,不用再坐顺风车、公共汽车颠簸五六个小时,在高铁上舒服地坐一个半小时,就来到我身边。
此番回家,我在列车上格外留意老乡们的交流,尽管这条线路通车两个月有余,但在车上仍能听到同乡操着乡音在感叹“快速”“方便”“家不远了”。四位在济南打工的莱州人,坐在我的身后,一路看着窗外刷刷而过的城市、村落,热聊高铁速度,他们仅用1个小时就回到家乡,下车“意犹未尽”。
当看到透亮的蓝天、刺眼的阳光、旋转的海上风机,我也钻入家乡的怀抱。
别看蓬莱站是县城里的高铁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出站后抬头即见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不同方向的指示牌,指引离家的游子选最便利的方式直抵家门。
回到家后,我沿着高铁线路漫无目的地走着,半个多小时听到两趟列车从头顶“隆隆”而过。与之紧挨的是村里新建的小型儿童游乐场,再往后是一排排村房。为防噪音污染,列车被厚厚的隔声屏遮挡着。
可以想象,待春运大幕拉开,更多离家在外的人将从我的家门口经过,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家”。
官方数据显示,潍烟高铁开通两个多月来,累计安全发送旅客29.41万人次,日均4800余人次,主要流向济南、烟台、潍坊、青岛及荣威方向,出发客流集中在莱州、龙口、蓬莱及招远。
2024年,伴随潍烟高铁“落笔”,山东高铁里程突破3000公里,以省会济南为中心,2小时交通圈覆盖省内高铁沿线城市。
眼下,山东正加快建设雄商、津潍、济滨、济枣、潍宿和青岛连接线6条高铁,全部建成后,全省高铁运营里程将达44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
庞大且密集的铁路运输网也在全国铺展开来。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6.2万公里,其中高铁约4.7万公里,地方铁路超2.5万公里;预计2024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千千万万的“小家”正在享受着铁路网越织越密的便利,探亲访友、旅游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轻快。
2025年1月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是春运前规模最大的一次铁路调图。有人说,“调图一小步,春运回家一大步。”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县城村镇,总有一趟列车能载你返乡。
年近了,我们与家的时空距离也近了。回家吧,回家吧,漂泊在外的游子。家在等着我们。(完)
文中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上调了2024年中国经济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并表示,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反映了去年中国经济高于预期的增长势头延续,以及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产生的带动作用。
三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日两国取得今天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系功不可没。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和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希望中日两国作为主要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造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发展。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