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姿势不对颈椎“受罪” 手法马会传真资料网站治疗来“解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长期伏案工作,日常生活中刷起手机就停不下来,“低头一族”越来越多,“姿势不对,颈椎受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你是否也因此饱受困扰?
一旦确诊颈椎病,疼痛难忍、颈部僵硬转动受限,不吃药、不打针,手法治疗能“解救”吗?
春运到来,无论回老家或是出门旅行,坐长途飞机、动车或者自驾途中如何保护好颈椎?康复医学科专家为你支招——
旅途中坐着打盹
颈椎发硬“卡住了”
50岁的张老师(化名),因长期伏案工作,颈肩曾有过劳损。去年有段时间,因工作需要,她频繁坐飞机、动车往返各地,旅途中经常坐着打盹,脑袋不时向前一抖,醒来后觉得脖子有点不对劲。一开始没太在意,后来发现脖颈越来越僵硬,好像哪里“卡住了”,最后发展到不但脖子转动受限,而且疼痛难忍,晚上睡觉都受影响。
她到医院检查,医生通过影像资料发现她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间盘突出,还伴有骨质增生,确诊为颈椎病。
听说康复医学科有手法治疗,不用手术也不用吃药,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往求医。在接受了第一次手法治疗后,她脖子能转动了,睡眠有所改善;第二次治疗后她的疼痛基本缓解了;第三次治疗后,她说感觉脖颈轻松多了,至今未再复发。
春运出行护颈椎
不妨带个充气枕
春运大幕已经开启,无论回老家或是出门旅行,坐长途飞机、动车或者自己开车,如何才能更好保护颈椎,避免张老师那样的遭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主任医师苏义基建议带个U形充气枕,但更重要的是闭目休息时适当将座椅调成后倾状态,同时头往后仰。因为如果头前倾、低头,一打盹还是容易伤到颈椎。
“所以坐下后要适当调整好姿势,保持头颈后仰,将U形充气枕开口向上垫在脖子下,末端充气部分分别放置在头部两侧,有效支撑保护头颈,当头往两边侧斜时也能托得住,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他支招,腰不舒服的,也可在腰背后面垫点东西,使腰椎也得到有效的支撑。
姿势不对现象普遍
多个生活场景要注意
“姿势不对,颈椎受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人都像张老师一样出现过类似的不适,只是程度轻重不一而已。不只是旅途中打盹头颈前倾,长期伏案工作,日常生活中刷起手机就停不下来,“低头族”也越来越多。
“在头颈前倾、低头时,我们的颈椎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苏义基解释说。据相关测算,成年人头部前倾30度时,颈椎承重可高达18公斤;前倾达45度时,承重可升高到22公斤;前倾达到60度时,颈椎承重增加到27公斤……这一个个压力值,是否远超你的想象?
“由此也不难理解,长期低头为何能产生那么大的张力,‘迫使’颈部肌肉被拉紧,日积月累,一步步劳损、钙化、变僵硬,同时也使颈椎的生理曲度一点点被‘掰直’,甚至反张,出现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病变。”苏义基补充说,在此基础上,睡觉打盹,脑袋向前“一抖”,颈椎小关节打开、肌肉痉挛,小关节卡住了,椎间盘压力更大了,长期在这么大压力下,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对颈椎的“拖累”不言而喻。
手法调整助小关节归位
放松肌肉筋膜缓解疼痛
一旦颈椎疼痛、脖子僵硬转不动,很多人像张老师一样会想去按摩、推拿“松松骨”,希望不吃药、不打针、不手术就能解除病痛。
“其实,恰当的手法治疗对于缓解轻中度颈椎病确实是有帮助的。”苏义基解释说,手法治疗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以颈椎关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原理为基础,结合患者的情况确定累及的肌肉筋膜区域、分析力线,然后采用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来帮助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等病理改变,恢复其正常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关系。
手法治疗不只是做关节松动,还包括筋膜和肌肉的松解,但要找到筋膜的触发点,通过按压、揉捏、推拿等手法,以合适的力度从浅层到深层做筋膜松解,并激活肌力弱的肌肉,缓解痉挛、减轻疼痛,帮助颈椎及其周围的筋膜和肌肉恢复平衡。
吴江浩:我建议日本朋友们关注一个关键词,叫“新质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月29日,沪深两市成交总额1052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3567亿元减少3041亿元。其中,沪市成交4528亿元,比上一交易日5766亿元减少1238亿元,深市成交5998亿元。
中国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汽车行业是比较好的例子。你提到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整体上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日本车企本土生产、对外出口的汽车数量和海外生产的汽车数量总和超过2000万辆。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23年出口的522万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177万辆,同比增长67%。而在中国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9万辆和9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将达到1/3。中国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也“科技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