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音乐剧《无负今日》弘扬教育精神,致敬师范先看澳门最快开奖驱
中新网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 应妮)北京师范大学原创大型音乐剧《无负今日》日前在北京老舍剧场公演。全剧以“无负师范,无负使命,无负相遇,无负今日”为主题,表达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坚定信念。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这部戏的主角就是北师大”,该剧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介绍,剧中着力刻画了北师大创建者、大先生们和青年学子的群像,通过展示梁启超、范源濂、刘和珍、缪伯英、石评梅、陶淑范等人的事迹,突出了他们为师范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教育家精神。其中的多幕结构不仅展现了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发展脉络,也通过平行时空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的教育精神串联起来,强调了教育家精神的代代相传。
正因为是群像戏,该剧作曲朱杰表示,这部剧最大特色是合唱多,26首歌曲中有19首都是合唱。“剧中最令我感动的部分是那些‘境中之境’,如鲁迅先生与众人回忆刘和珍,缪伯英与众学生视角中的李大钊先生的演讲等,都是来自舞台上塑造的人物的回忆,他们的愿望,他们的情感,尤其令人动容。我尽力用音乐为每一位人物赋予鲜活的生命。”
鲜为人知的是,高等师范教育最初的历程荆棘丛生,甚至一度面临夭折。民国初年,北京、南京、武昌、成都、广州、沈阳各设高等师范学校一所,当时师范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之后就师范教育是独立设置还是合并于大学这一问题,有了一场激烈的“存废之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力争下,当时的政府最终采取了折中态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3年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其他五所高师或改为大学或并入其他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硕果仅存的师范大学,延续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命脉。编剧唐凌表示,回望这段历史,也是关照今天,“什么是师范教育?”的问题仍值得深思。
该剧创作团队集结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师生,以及校外知名艺术家,聚焦于百年前中国师范教育的先驱者,由“萌芽”“存废”“传递”“西行”四大篇章构成,剧中不仅有深情的独白,还有激昂的辩论,更有温馨的师生互动,使得整个演出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亦不乏现代活力。舞台设计方面,《无负今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光影效果,营造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观演体验,令观众仿佛穿越回20世纪20年代。此外,该剧还融入书法、舞蹈等传统艺术元素,使整部作品更具文化深度和艺术魅力。
演出得到了北京市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资助。未来,该剧将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新生“开学第一课”的固定剧目在每学期初上演,以激发更多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教育理想。同时,该剧还计划在全国各大高校展开巡演。(完)
“在B2C市场,新通话、云手机、裸眼3D等业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ICT销售与服务总裁李鹏表示。
我们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这些领域都具有高成长性和强赋能性,将培育打造一批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领域同时也完全可以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希望中日双方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两国各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