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能源车、淘二手好物、选小份菜……

绿色消费成年轻人“心头好”(大数据观察·青年消费新趋势)

开新能源车、淘二手好物、选小份菜……这届年轻人,正在爱上绿色消费。网络调查显示,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为可持续品牌和产品买单,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会在二手平台消费。这既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也包含着“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的理性和务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青年群体如何引领绿色低碳消费的新风尚?记者进行了采访。

参与以旧换新,节能又环保

“虽然价格比普通产品贵一些,但享受以旧换新补贴后也很划算,关键是节能环保。”近日,在重庆市观音桥步行街的一家家电卖场,正在选购空调的90后消费者陈健经过比较,选择了一款搭载人工智能节能芯片的新产品。这款空调可实时感知室内外环境温差,自动调控运行模式,既舒适又节能,全年耗电量降低超过10%。

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汽车、家电、家装等产品销售火热,其中绿色节能产品成为热门选择。苏宁易购数据显示,自2024年8月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启动以来,节能洗干一体机、智能新风空调、嵌入式蒸烤一体机销量分别增长129%、135%、228%。

“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车不仅节能环保,还很智能,这些功能太有吸引力了。”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购物中心的新能源车展台,前来选购的90后消费者王丽说。不仅要价格合适,还要高品质,包括高颜值、高性能、大空间……新能源车的高性价比精准覆盖了“既要又要”,成为不少年轻人购车的首选。2024年,新能源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占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40.9%;在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50%。网络调查显示,80后、90后消费者中新能源车潜在用户占比更高。

买车、换车,推动汽车梯次循环利用持续加快。2024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961.42万辆,同比增长6.52%;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846万辆,同比增长64%。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先出旧、再买新”,改善出行体验。以旧换新撬动青年群体消费热情的同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也大幅提升。目前,全国具备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中,3/4以上已经形成新能源车拆解能力。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消费,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将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并致力于提升消费者参与度,进一步激发绿色消费潜力。

热衷买卖“闲置”,实用又实惠

“不是新品买不起,而是二手的更具性价比。”24岁的胡宇星,两年前来到浙江省杭州市工作,是一位新杭州人。从衣服箱包到化妆品、家居用品,胡宇星习惯了去二手市场“淘好货”。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将闲置物品挂到线上二手交易平台“赚钱回血”,同时乐于在平台上淘选“心头好”,他们在“买家”和“卖家”的身份之间自如切换,乐在其中。根据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的数据,目前其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元。一年中,有超过1亿人在闲鱼挂出闲置物品,每天有400万件闲置物品发布。其中,95后、00后用户占比超过一半。

“不是抠门,而是物尽其用。”胡宇星说,此前自己在网上下单了一台二手的单反相机,“相机价格比较贵,但使用频率不高,淘到二手好货,实用又实惠。”

除了线上交易,线下二手商店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消费新空间。

服饰、球鞋、配饰、小家电……在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一家商城负一层的线下循环商店,各类二手商品琳琅满目。

“循环商店采用寄售模式,卖方将物品先寄存于店内直至出售,交易过程比线上更便捷。”店主陈女士说,很多二手商品保养良好,很受年轻人欢迎。

“一些限量版的手办、珍稀版本的书籍以及已经下架的衣服,来这里都能淘得到。”前来光顾的市民袁先生今年25岁,是一位潮玩爱好者。他表示,在意性价比的同时还要买出个性,二手商品自带“故事感”,有不一样的消费体验。

这样的线下闲置物品商店形式多样,受到年轻人追捧。此前的毕业季,循环物品商店还进了校园,帮助大学生处理闲置物品,考研笔记、潮玩盲盒、生活用品等成为热销品。

“对于年轻人来说,买卖二手闲置物品体现了低碳环保的消费理性,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串联更多社会闲置资源交易场景,不断完善闲置物品流通网络,助力形成绿色消费新潮流。”闲鱼线下业务负责人李世杰说。

合理购按需买,省钱又省心

小份地三鲜4.9元、小份西红柿炒鸡蛋3.9元、小份辣椒炒肉10.9元……临近中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附近的一幢写字楼里,95后女生刘欣愉打开外卖软件,开始搜索小份菜。“单价便宜,荤素搭配,还不浪费,适合一个人吃。”刘欣愉说。

提起小份菜,刘欣愉的同事和朋友也纷纷点赞。近两年外卖平台上“小份”“半份”的商品品类越来越多,“一人份火锅”“小份蔬菜水果盒子”也愈发常见。这些“小而精”的多元化消费供给,很好地契合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绿色消费习惯的培养,要靠各方共同发力。近年来,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开展“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消费理念。“餐饮企业纷纷响应号召推出小份菜、‘一人餐’,鼓励消费者打包剩下的饭菜。”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科科长李文华说。

不仅是小份菜,“循环利用”“空瓶回收”等方式也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自带水杯买咖啡,不消耗纸杯、更加环保,每杯省几元,一个月能省下近百元;用完化妆品,把空瓶送到商场专柜回收,可以兑换积分和购物券……

吃、穿、住、行、用、游,青年群体的消费选择方方面面“绿意盎然”。

24岁的魏晨浩,入职石家庄的一家公司。15公里的通勤路,他选择“共享单车+地铁”的方案。“开车上班经常堵,油耗还大;骑自行车、坐地铁,半小时就到,单次花费不到5元。”魏晨浩说。

为鼓励市民低碳出行,石家庄上线“碳惠燕赵”小程序,市民可通过小程序开通碳积分账户,凭公交或地铁出行数据积累碳积分,并兑换各类绿色权益,如公交地铁电子票、共享单车优惠券、绿色商品优惠券等。

本报记者 王珂 窦皓 张腾扬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08 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