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近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陆续开学,沉寂了一个寒假的校园又开始热闹起来。各地各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开学活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充分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以满满新意开启校园新生活。网友们热切关注新学期开学,网友“普一”留言点赞说:“新意满满,活力飞扬。”

开学活动精彩纷呈

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龙实验学校,交警向学生讲解交通出行安全知识;在湖北省武汉市未来实验外国语学校美林校区,学生与智能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共舞……据人民网报道,近日,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中开启新学期。

开学,意味着新起点,寄托着新希望。精彩纷呈的开学活动,如晨光初照,浸润心田。

在上海市中小学春季新学期首日,各校不急于打开课本,而是走进社会大课堂,用沉浸式体验、学习开启新学期。据上观新闻报道,政立路小学的第一课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杨春霞,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将《义勇军进行曲》如何成为国歌的历史向孩子们娓娓道来。长阳创谷的会堂,成了铁岭中学学生的“大课堂”——40多位初一学生代表受邀来到这里,感受创谷的勃勃生机,回眸百年纱厂的蝶变历程,行走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体验科技创新蕴含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同学们走进趣看美术馆观看《栋梁——梁思成与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探寻中国古建筑之美。同学们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单走进展厅,近距离观察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模型,探究“斗拱”结构。

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多地的开学第一课浸润着非遗魅力。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场“春之韵”节气庙会,让福建省福州市宁化小学教育集团双杭校区洋溢着不一样的节日氛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黄昏峪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将剪纸、皮影等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课堂;河南郑州高新区行知小学以“承非遗古韵,铸爱国丹心”为主题举行开学仪式,通过吹糖人等2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将非遗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用劳动播种希望。据人民网报道,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举行了“春耕节”的开幕仪式,通过春耕种植、春耕讲堂、春耕绘画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北京市崇文小学的学生代表就寒假进行的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志愿劳动进行介绍,分享在劳动中的成长与收获。

AI注入创新活力

机器人迎新,无人机表演,AI生成职业画像……2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各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以AI为代表的科技成为开学第一课热词,学校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传统仪式,让同学们在回校第一天就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据南宁日报报道,在南宁市东葛路小学各班级开展的开学第一课上,同学们积极上台阐述自己的理想,教师们则用AI智能工具,为每个学生生成了专属的未来职业画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每个孩子都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画像,这是一堂生动直观的生涯教育课。”南宁市东葛路小学校长马步方鼓励学生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在发展的浪潮中汲取力量,勇敢超越自我。

像南宁一样,新学期,在多地的开学现场,哪吒、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热门元素频现,通过讲述科技创新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运用AI机器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共鸣。

寒假期间,DeepSeek大热,科技创新故事成为许多学校开学活动的热门话题。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邀请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解析DeepSeek等前沿热点。“此次开学第一课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激发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还体现了学校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本学期,广渠门中学还将成立人工智能共同体,学校将与科研院所、高校、社会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展开深度合作,以多样活动提升师生数智素养。”在北京青年报的报道里,该校负责人介绍。

对于这些科技感满满的开学活动,网友“天天”留言说:“‘零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的体验,看上去真过瘾。”网友“飞”留言说:“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新颖有趣,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春季学期,不少中小学的课表中,新增了人工智能类课程,主动应对AI带来的教育转型。

在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AI技术正在“重塑”传统课堂。“课前,利用智慧教育资源库快速形成个性化教案;课中,通过视频展示、随机抽问、抢答等互动功能讲授教学重难点;课后,结合反馈数据生成每个孩子的学习记录。”据新华网报道,礼嘉实验小学校长江均斌说,AI助推个性化精准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AI既可赋能教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课”,目前,各地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建设与应用,因地制宜打造“AI课程包”。

“提示词是我们向大模型输入的指令或问题,用于引导其生成符合需求的文本、代码等。”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地理教师韩忠颖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提示词,引导学生们探索智能时代的学习方式。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新学期,多地出台政策,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

在北京,《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近日发布。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明确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在体育课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广东、河北等多地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课间15分钟等”相关政策文件。

有的学校空间狭小、运动场地不足怎么办?因地制宜拓展和开发活动空间,也能实现“小场地大体育”。

“学校充分利用墙面、地面、桌面‘三面’,在教学楼外墙和走廊墙面设置彩环投靶、蹦跳摸高等项目,在操场旁的过道绘制跳房子、字母连环等游戏,还开设了桌面操、益智棋等趣味活动。”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报道里,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小学副校长姚旗说。

针对部分孩子课间“疯跑”、不同活动项目间存在场地冲突等现象,新桥小学校长程燕介绍,新学期开学前,学校结合各类场域空间特点,绘制了一张“校园课间运动区间划分图”,孩子们可以按图到喜欢的活动区域进行锻炼。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不仅将每个课间都延长至15分钟,还设置了60余种不同的游戏。“一年级在操场上玩‘抛接球’‘跳皮筋’,二年级利用中庭空间开展‘跨大步’‘萝卜蹲’等游戏,五年级在走廊‘套圈’‘投壶’……”学校小学部副校长陈慧说,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被巧妙利用。

为了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保证安全,多地学校也进行了精心设计。

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东沟中心小学,除了在入学第一课上进行安全教育,还采取了课间活动“双保险”措施:一是动态巡查,每层楼安排两名老师实施护导,并安排体育老师指导低年级游戏的开展;二是精细分段,15分钟课间的前3分钟统一完成喝水、如厕等活动,最后2分钟整理物品,避免学生过度兴奋影响课堂。

对此,网友“春”留言说:“适当的课间游戏和运动,能提高课堂效率。”网友“生活”留言建议:“拓展活动空间,让更多孩子爱上运动、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叶晓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21日 第 05 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