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迎风振翅 浙最准一肖一码100%精准的评论江如何在“低空”安全翱翔?
中新网杭州1月14日电(奚金燕 蓝伊旎)从“低空物流”到“空中巴士”,从无人机采摘到医疗运输,低空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浙江低空经济起步较早、市场潜力大、产业链较完整,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低空产业如何突破瓶颈、安全发展,成为当下浙江的关键议题。正在召开的浙江省两会期间,多名浙江省政协委员为低空经济发展与低空安全治理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低空产业,定方向很关键。纵观全国,不少省市已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空产业。
例如,广东省聚焦民用无人机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湖南省以12项低空空域管理机制改革领跑全国,上海市在eVTOL研发领域独具优势。相对而言,浙江低空经济发展缺少“优而特”的产业。
对此,民建浙江省委会建议,浙江要充分发挥浙江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基础优势,做优做强低空关联装备和低空智能物联动产业,形成“浙江低空品牌”。其中整机方面,要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等领域,积极布局eVTOL、新能源航空等新赛道。
顺丰无人机用于杨梅、茶叶等农产品采摘转运和常态化快件运输,韵鸢科技在杭州、嘉兴等地开通农村快递无人机线路,杭州迅蚁与中国邮政合作开通无人机邮路服务于山区邮件运输,还在多地开通了血液和病例样本运输线路......近年来,浙江低空应用场景不断多元化发展。
“要积极拓展场景应用,以规模化实现持续发展。”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魏遵红提出,“可以鼓励企业针对浙江城市、山区、海岛等不同场景,探索新增无人机应用场景,开发各类‘低空经济+’产品,同时对已开通场景加强保障支撑力度,形成规模优势,助力商业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配套服务的完善。
浙江省政协委员、衢州市工商联主席、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林松提到,低空企业除了存在需要政策支持、产业配套、资金支持之外,还存在着研发阶段的试飞检验需求,这在长三角地区非常稀缺。
“当一个城市能够提供较好的试飞实验等能力后,很多企业就会主动往这一地区聚集,如果这一地区又具备相对的较好的产业链配套,又会继续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往这一地区聚集。”张林松认为,好的配套设施建设能在吸引低空产业聚集上起到很强的马太效应。
为尽快优化配套设施,形成“空中高速公路”,民建浙江省委会建议,要布设“设施网”、构建“航路网”、打造“智联网”。
具体而言,要以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布局建设无人机转运节点和社区级的起降、试飞、充电设施等,有条件的县市建设无人机小型起降点、载人eVTOL起降场、直升机起降平台等;要对浙江省空域进行分类划设,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制定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办法;还要综合运用“北斗+ADS-B+5G-A+卫星互联”等技术,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无盲区的连续网络覆盖以及三维高精地图、气象数据、通信导航等信息服务。
此外,低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驾护航。眼下,浙江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安全方面的考验。
“健全低空安全保障机制,推动低空经济规范建设是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之一。”浙江省政协常委、民建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吴立军谈道,“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低空空域动态监管机制,例如建立完善的事故预防和处理机制,保障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化低空经济安全产业生态。”
他还提出,有关部门应构建完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国家空域管理部门、民航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更多的空域使用权,着力盘活低空空域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整合浙江省内公安、民航、应急管理等部门资源,构建低空空域联合监管和应急响应机制。
“要聚焦低空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政府和企业的联合研发投入,建立专业的低空科技创新平台。”吴立军强调,也要推进低空数字安全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建立更加高效、智能的空中管理与飞行服务体系等。(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自2023年12月21日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操作在轨训练、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载荷出舱、实验机柜调试和第二次出舱活动准备等工作,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空间微重力物理、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空间科学实(试)验项目扎实稳步推进。
首先是速度更快了。5.5G时代,消费者、家庭宽带和办公园区的网络体验将从1Gbps提升到10Gbps。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今后有可能在5.5G的环境下流畅地看超高清直播、实时上传3D影片与空间视频等需要大量数据的媒体类型。
我记得去年3月抵达日本履新时,日本媒体在机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努力维护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因为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近一年来,我怀着这样的信念和愿望,同日本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努力推进中日各领域交流合作。对于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我始终主张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妥善管控处理。这不仅是过去两国关系重建发展的宝贵遵循,也是未来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